在迈向“数字交通强国”的进程中,数字底座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不仅是“连接一切”的基础网络,更是融合采集、计算、通信与控制的综合能力平台。
近日在南京召开的“2025中国交通信息化·学术暨技术年会”——《交通数字底座技术标准研讨》上,三旺通信聚焦行业热点,围绕新型交通数字底座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路径与落地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一套面向未来的新型交通数字底座构建路径。这场以技术为底、标准为纲的论坛,不仅回应了行业痛点,更展现了以“融合”为核心的系统性思维。
三旺通信是深圳市智能化学会工业互联网专委会会长单位。
1云边端协同:从多点接入到协同感知
当前,传统交通系统普遍存在感知碎片化、响应迟缓的问题,难以应对多源数据融合与多要素联动的高频场景。三旺通信提出的“云边端一体化感知网络”技术方案,正为这道难题提供新的解法。
o 在“端”侧,通过接入雷达、摄像头、RSU 等多种类型感知终端,打破硬件壁垒;
o “边”侧依托边缘服务,实现现场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与控制;
o “云”侧则承担统一管理、业务协同与数据治理任务,构建“端-边-云”三级联动体系。
这种协同机制,不仅实现了对“人-车-路-环境-事件”等要素的全时全域感知,还有效支持了智慧公路、主动安全预警、应急调度等核心业务需求。
2确定性网络:从连接可靠到传输可信
感知只是第一步,能否将大量感知数据安全、稳定、实时地送达目的地,决定了整个系统运行的确定性与可靠性。
为此,三旺通信提出“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的技术赋能模式,即由IP路由机制、NAT隔离策略与TSN协议三位一体组成的确定性网络架构,全面提升交通系统通信底座的传输质量与业务支撑能力:
o IP路由功能支持路径优化与多链路冗余,有效防止广播风暴、数据丢包;
o NAT技术实现上下行数据解耦、跨网安全访问控制,避免系统间相互干扰;
o TSN(时间敏感网络)精准保障不同类型数据流的服务等级,实现毫秒级延迟控制。
借助这一套能力架构,三旺通信让“可连接”变为“强保障”,为车路协同、视频监控、控制信号等关键业务提供坚实支撑。
3 边缘计算设备:从边缘部署到算力节点
如果说网络通信是神经系统,那边缘设备就是交通系统的“敏捷反应中枢”。在数字交通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边缘设备的角色正发生深刻变化:它不再是简单的数据采集节点,而是成为具备调度、计算、自治能力的新型基础设施核心单元。
三旺通信面向交通场景推出的新一代边缘计算设备,具备以下几大技术特征:
o 支持搭建临时应急通信能力,快速实现现场无线覆盖;
o 基于边缘多业务融合技术,统一承载通信与工业控制任务;
o 毫秒级指令响应,边缘控制器可联动VMS、信号灯、隧道风机/照明等执行设备,实现快速指令响应;
o 断网不停工,网络中断时自动切换至离线自洽模式,依托本地预案库继续执行应急流程,恢复后自动同步至云端;
o 支持容灾备份,业务接管机制,实现主从设备数据备份,主设备异常时由相邻从设备主动接管,保障业务连续性。
正是这类智能设备,让“数据就地处理”“异常快速响应”成为现实,使得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具备了动态适应能力和复杂环境下的韧性。
论坛现场,三旺通信还直面交通行业的难点和痛点,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回应:
“设备兼容、集约化利旧、跨部门数据共享,是当前推进数字底座建设中最常见的三大‘梗阻’。”
为此,三旺通信正从协议适配、标准协同、边云调度等多个维度寻找“技术——治理”一体化的破解路径,助力行业从技术集成走向系统协同。
与此同时,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交通智能化服务专家组委员聘任仪式,三旺通信智慧交通行业负责人邓顺义先生作为企业代表受聘加入专家组,这不仅是对其在智慧交通领域持续探索的认可,也意味着公司将在标准协同、场景共建等方面承担更多专业责任与技术支撑角色。
在构建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三旺通信希望以更稳定的通信网络、更智能的边缘设备、更完整的感知协同方案,为行业打造可持续、可推广的数字底座样本,让数字底座不再只是“网络设备的集成”,而是智慧交通走向系统协同的起点。